至今尚未发布的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,始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。 3月13日,本报记者从2009中国石化高峰论坛上获悉,细则主要集中于“化解当前突出矛盾”和“解决结构性问题”两个方向。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受金融危机影响,从2008年9月开始,石化行业增速大幅下滑,全行业的景气周期从10年来的高增长转入下行通道。 但其预计,到2009年年底,石化振兴规划将逐步显现其作用。与此同时,行业的结构调整、企业间的整合也将展开。 长短结合 据冯世良介绍,实施细则的指导思想是,加快政策调控力度,及时化解当前油品、化肥阶段性工序失衡和经营亏损等突出矛盾,着力解决化肥成本偏高、油品质量偏低、高端石化产品供不应求等结构性问题,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。 为解决当前的“突出矛盾”,政策制定将从“切实落实流动资金贷款,保障生产原料供应,及时调整出口贸易政策,加强反倾销、反走私工作,尽快落实油品化肥储备,改进燃油税费征收方式,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,制定并完善产业政策”等八个方面着手。 “从世界经济增长率、原油价格、装置开工率、毛利4个指标来看,2009年,石化行业将进入低谷。而且,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和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压力,整个行业很可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。”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舒朝霞说。 “预计振兴规划到今年年底会产生作用。”冯世良说,但他也表示,整个行业的回暖,企业库存降低、供大于求等问题,有可能要在几年后才能真正解决。 而实现中国石化产业“由大到强”的转变,关键还在于“解决结构性问题”。 据冯世良介绍,目前,国内炼油行业效益较差、亏损负担沉重。其工业增加值率(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)一直偏低,2008年,炼油行业增加值率列全国工业行业倒数第一,仅为平均水平的60%。 并且,目前大型企业油品质量仍以国2(低硫标准)为主,大部分小型企业以非标油品为主,质量偏低,距离2009年和2010年全国分别实行国3汽油和国3柴油的目标,差距较大。 而化肥、农药产业,目前生产原料和工艺结构问题凸显。其中,氮肥主要以量少价高的无烟煤为原料,磷肥生产中硫资源未能循环利用,生产成本偏高,不能适应粮价波动引起的供求关系的变化。 冯世良表示,从整个石化行业来看,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“高端产品供应不足,低端产品产能过剩”。 目前,国内除成品油等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外,乙烯石化产品自给率只有50%左右,不能满足相关产业的需要。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还在加剧,其中,电石过剩1/2,焦炭过剩1/4,烧碱,纯碱等产品过剩20%左右,甲醇过剩苗头也已显现,橡胶轮胎的出口占60%。“增量”的结构 石化行业的结构调整,将通过“增量”调节。 此前,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曾表示,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,虽然大搞项目建设不能解决需求下滑问题,但从石化行业本身来看,这是一个扩大建设的黄金时期。 舒朝霞也表示,“石化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,在低谷时期,大型的石化企业应该加强产能扩张,一方面建设成本较低,另一方面,这样才能在下一波景气周期到来时,赢得最大的市场占有率,而小型企业在此时应该考虑技术升级,向利润更高的精细化工发展”。 冯世良证实,此前媒体报道的20个石化在建项目将纳入实施细则。 该20项在建工程,包括5650万吨炼油产能、580万吨乙烯产能、330万吨PX(二甲苯)产能、180万吨的PTA(精对苯二甲酸)产能,以及300万吨的化肥产能。 “这些项目大部分都是‘十一五’规划已有的,此次列进振兴规划,其实是再推一把,可能会在税收、贷款政策上给予支持。”冯世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。 “PX、PTA和乙烯都是大宗化工原料,是精细化工的产业链源头,增加这三类产品的产能,体现的还是炼化一体化的思路,扩大我国化工行业的规模,降低单位成本。”平安证券分析师张国君说,但他同时表示,要改善中国化工的结构性问题,除了支持大项目外,还要通过支持企业研发等方式解决。 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,在20个新建项目上表现得更为明显。 据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刘文胜介绍,包括大唐克旗、大唐阜新在内的5个煤制天然气,四川石化、茂名石化、华北石化等8个炼油项目,2个煤制二甲醚项目等20个新建项目有可能会进入规划,“新建项目方面有可能会有调整,因为,还有大量的新项目在积极争取”。 此前公布的石化行业振兴规划指导意见指出,要“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”,但此次入围的新建项目中仍包括7个煤化工项目。以“煤制天然气”为例,将煤炭变为天然气再通过管道运出去,符合国家的环保方向。 对此,张国君解释说:“国家对煤化工的政策不是不让它发展,而是有控制的发展,对不同的煤化工产品持不同的态度。等石化行业振兴规划细则出台之后,煤化工行业的发展规划会相继出台。” 整合在即 前述40个项目,绝大多数属于两大石油公司。 据中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所长张福琴介绍,按照中石油的规划,中石油四川、独山子、抚顺、大庆4个大型炼化基地将于2011年前后投产,此外还将建成5个大型乙烯基地(总产能457万吨),占全国27%。在“十一五”期间,中石化也将依托原有的项目进行改扩建,2010年,其年炼油能力将达2.3亿吨左右。 但产能扩张后,中国石化产业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。 在冯世良看来,中国石化产业“集约化程度低”的表现之一就是,虽然炼油和乙烯行业规模居世界第二,但却没有形成4000万吨炼油、200万吨乙烯、增加值超过千亿元的产业基地。 此前,发改委能源局公布的“2009至2011年油气产业规划”,也仅提到未来将建设3个3000万吨炼油基地。 行业内的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,则是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。冯世良也表示,中国有近亿吨的小炼油产能需要规范和关停并转。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两会期间曾表示,地炼企业的未来是:一种可能是小型炼厂随市场价格变化,无生存能力的将自生自灭;另一种可能则是被大型国企兼并。 事实上,地炼企业目前的确举步维艰。 “政策方面对地炼企业收得很紧,实施燃油税以前,地炼企业虽然拿不到原油,但还可以做燃料油,现在,由于税费的增加,地炼成本居高不下,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停工状态。”中国化工网信息中心执行主编刘心田说。
|